審計署 發表于北京
在古代,有扁鵲在,則百姓安康。一直以來被稱為企業“體檢醫生”的內部審計,與承載著華夏文明五千多年智慧結晶的中醫,在文化與理念方面有著許多異曲同工之處。近年來,中國光大銀行內部審計堅持“科技強審”,探索數字化轉型路徑,建設“扁鵲”審計平臺,打造全量覆蓋、持續監測、敏捷反應的新型持續審計新模式,為銀行資產的穩健運營保駕護航。
改變審計模式,實時全面監督
隨著持續審計模式建立與運用,當前銀行內部審計以現場審計為主、以周期按年覆蓋開展審計項目,審計期之外無法揭示風險的現狀將隨之改變。持續審計模式依托審計信息平臺實現對全轄審計對象所有業務、產品和環節進行實時監測,并配套模型實現自動、定期、批量運行,實現常態化、持續化審計監測預警。隨著持續審計工作的推進,將持續擴大審計監測范圍,不斷提升和優化模型和非現場技術方法化,在審計項目開展方式上實現由“年度計劃審計項目為主”向“年度計劃與敏捷項目并重”的轉變,持續監測將最終取代以項目為主的現場審計模式并成為銀行內部審計工作的新主業,實現對審計對象全方位、立體式的全面審計監督。
擴大審計范圍,風險覆蓋完整
全量監測持續審計的運用,改變以往審計工作時受限于審計人力資源,只能采取抽樣方式開展審計項目,覆蓋審計范圍不完整的痛點。在審計樣本范圍上實現由“抽樣測試”向“全量覆蓋”轉變,在審計事項上實現由“單一領域”向“經營全局”轉變,可以實現對所轄審計對象的數據實現集中化分析研判,將內部審計關注由單一業務領域違規提升至宏觀判斷銀行經營管理和風險管理,以全局性視角對全行業務發展提供有價值的審計咨詢建議。
前移審計關口,風險揭示及時
持續審計模式下,審計監督的視角由過去投向未來,審計監督逐漸由“治已病”向“防未病”的運行模式進行轉變。通過建立持續監測體系,實現審計的關口前移,審計環節由以往的“事后檢查”向“事前預防、事中控制”進行演變。通過開展持續審計監測,及時發現風險因素、潛在因素,隨時觸發審計活動,針對性開展審計工作,第一時間有效揭示各類主要風險,敏捷響應風險處置和問題整改,通過“抓早、抓小”,前瞻性提出審計咨詢建議,避免風險進一步擴大,增強“經營+風險”的探查感知能力。
提升審計效能,監管要求合規
滿足外部監管和內部管理層的審計履職要求,保持有效的溝通互動,以持續審計模式對監管關切領域及時關注與排查,對監管關注事項快速回應,對監管建議意見積極落實,積極探索新的監審聯動響應體系,以適應監管環境持續從嚴的變化趨勢。解決以往因審計資源受限、審計周期時間間隔過長可能導致對審計對象的風險覆蓋不全、審計期外無法及時揭露風險等短板,審計模式已經轉變成一種持續監督、能夠高效滿足各方要求的新模式。